新闻
新闻发布会
国内
山东网视
电影风向标
母婴
食品
财经
房产
汽车
旅游
女性
搞笑
网上杭州
3G
媒介
手机杭州网
国际
杭州热线
金网
杭州评论
杭州社区
新思丝
奇闻
科教
军事
教育
体育
健康
招聘
IT
食品
乐卡会
行业联盟
主页 > 新闻 > 泾河源头活水来②

泾河源头活水来②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 2016-10-09 16:29 编辑:管编   我要投搞

 泾河源头活水来②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系列报道(二) 

  光明网宁夏10月8日电(记者 王建宏 通讯员 连小芳)金秋的六盘山,清流潺潺,层林尽染。10月8日,宁夏固原中庄水库,村民喜聚,锣鼓喧天,一片欢腾。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启动通水按钮,从龙潭水库长途跋涉、一路汇聚六盘山麓水脉至此的清流经净化处理,奔向百万受水区群众的家中——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通水!

通水仪式现场

建设者方队

中庄水库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咸辉在致辞中说,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将全面优化宁夏水资源配置格局,有效缓解中南部地区水资源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完善区域水利工程体系、保障生态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历史性重大作用。

  泾河龙腾,涤荡去旱魔,甘泉润万家;

  清流汩汩,孕育出希望,旱塬满生机。

  西海固,迎来了中国扶贫史上的历史性时刻:告别“渴”的悲辛史。

  (一)

  泾源县城南20公里处,以魏征梦斩泾河龙君、柳毅传书等民间传说秀名远播的六盘山东麓老龙潭,更是钟灵毓秀、飞湍流翠。

  这里每年为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输送一半的水量。

  “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泾水源头的清人胡纪漠留下这样的诗句。

  如今,堪当工程取水“首部枢纽”重任的龙潭水库,经过加固改造,抬高了取水水位,达到1916米。她将湍湍飞泉拥揽入怀,薄雾飘逸,群峰倒影,既绽放“高峡平湖”新风姿,又书写“问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诗句。

  百姓之心为己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群众的心里,公元2016年是个大事、喜事连连的吉庆之年:

  7月18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三次来到西海固。在李建华、咸辉陪同下,习近平总书记满含深情地察看村舍房屋、一草一木,一路算收入、看生计、叙产业,嘘寒问暖,平和深情。他拉着村民的手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固原脱胎换骨的变化,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这里考察慰问。李克强冒严寒登上中庄水库大坝,察看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他说,西海固因严重缺水苦甲天下,历史上落在贫困最后面,现在要走在脱贫最前列。要通过建设好重大民生饮水工程,彻底拔掉西海固贫困的根子;

  6月10日,泾河水历经11天、74公里的长途跋涉,跨流域注入固原中庄水库,实现了宁夏境内首次“南水北调”;

  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关系到西海固能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使命光荣,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工程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如期贯通,靠得就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

  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是自治区受益范围广、受益贫困人口多、建设最为紧迫、艰巨的“一号”民生工程。工程总投资39.36亿元,包括水源和连通工程两部分,共有12条隧洞、3座水库、7座截引工程、7座水厂、35座泵站、92座调蓄水池、1200公里各级管道等设施。该工程将丰沛优质、水位相对较高的六盘山东麓泾河水截引、调蓄后,沿途汇入策底河、暖水河等7处截引工程,向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输送;另扬黄河水至中卫市海原县,建成发挥效益后,年供水量可达3980万立方米,可解决原州、彭阳、西吉、海原4县(区)44个乡镇603个行政村113.53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是宁夏水利史上迄今最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宁夏版“南水北调”之称,工程管道架设于千沟万壑间,其间要穿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六盘山断裂地震带,才能将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干渴的地区。

  然而,将40年的期盼变为现实,人们的梦想和雄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

  36.5公里长的12条隧道建设历尽艰辛、意外重重;在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上布设长距离输水“动脉”,管理调度、技术要求属全国难题。近8000名建设者在中国大西北的塬峁沟梁间铺散开来,中国一流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和70家在工程建设领域富有实力与经验的施工、监理单位云集于此,用智慧、汗水和使命,夜以继日、呕心沥血,逾越一个又一个技术障碍,书写了西海固扶贫史上的动人画卷。

  工程建设穿越六盘山地震裂隙带,八成地质属Ⅸ类和Ⅹ类软岩,被称为“凿洞天敌”的地下水又恣意汪洋,狭小的隧洞洞径加上强透水腐蚀,极易出现塌方事故。“如此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长距离管道有压输水,在全国当属首例。”宁夏水务投资集团董事长杨国介绍。

  输水洞最长的大湾隧洞乃关键控制性工程。越长,就意味着风险越高,过程越艰辛。隧洞施工至500米处时,遭遇岩石断层,稀泥从断层处倾喷,人员无法靠近,机械陷入泥浆,施工人员奋战20多个小时,才用倒链把机械抢救出来。随着掘进的深入,更棘手的围岩破碎带频频出现,松动的大小岩石不断坠落,为确保安全,钻孔、装药、爆破、拉渣……一个循环进尺由正常情况下的2到2.5米减少到0.5米,2米长的进度需要施工12个小时。由于隧道太深,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无法排出,需佩戴防毒面具作业。有时施工人员持续两天都无法换班休息,极度疲劳时站着就能睡着。

  胭脂川、白家村隧洞断面小、埋深浅、穿越7条地下水丰富的断层破碎带,突如其来的涌水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随时潜藏着塌方的危险。该隧道群施工中遭遇了5次突发涌水,大水顷刻间淹至洞顶,每小时最高涌水量达400立方米,一天达到1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10万人的县城一天的用水量。秋冬涌水更加冰寒刺骨,20多台水泵不间断作业,建设者戴着防尘口罩、穿着防水连衣裤在泥泞中一班接一班地干,有时还伴随着掌子面塌方、大量破碎渣石奔涌的险情,常常是裤腿挂着冰碴,不少人患上严重的风湿病。

  漫长的隧道群施工险象环生,翻山越沟的连通工程则“拦路虎”重重。

  连通工程点多、面广、线长,1200公里长的主管线,加上4500公里长的支管线、入巷入户管线,相当于从银川铺设到深圳一个来回,而且是在千山万壑间进行,梁顶到沟底的最大高差超过400米。上梁,没有路,管材、混凝土只能靠装载机、挖掘机蚂蚁搬家般起吊挪运至山梁,即使从早到晚不间断作业,一天运送至山梁的管道不过十几根,最多能浇筑2到3个镇墩,西吉县海拔近2000米的下坪梁,仅梁顶施工就持续了一个多月。下沟,多为砂砾石层,排水量大且困难,流沙不断涌埋,只能火速开挖,火速跟进排水、安装、回填等工序,全天候处于紧张忙碌的“战时状态”。往往是辛苦到天黑收工,次日天亮回到工地,发现百余米的管道像柴草一样漂浮起来。

  长达4年的工程建设,大多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对管床的基础处理、管道安装、土壤含水参数要求严苛。而每年7到9月工程建设的黄金期,又恰逢中南部山区的雨季,往往一个月施工时间不到半个月。连绵阴雨不但阻隔工期,还成倍增加工作量:除了一次次返工,建设者们要对黄土进行晾晒,要像钉钉子一样打地桩应对湿陷性黄土沉陷这一高原施工难题。保障工期完成的办法只有一个:雨一停歇即马不停蹄地追赶,架上夜灯突击抢工,不休不眠。

  而这项自治区最大的水利民生工程,征地、移民资金达3.8亿元,仅水务投资集团面对的征地农户近1万户,移民搬迁近200户,连通工程涉及的各县征地群众超过2万多户,施工中的社会协调难度之大,管理运行、调度要求之高,工程技术难题之多,在宁夏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罕见。

  (三)

  一个个层出不穷的“新难题”,必须用出奇制胜的“新点子”加以破解。

  一个由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林业等相关厅局、固原市及中南部各受益县为主体的三级管理、督查、保障体系应运而生。自治区政府每年将此工程列入“三重一改”重大工作推进机制中,项目法人单位宁夏水务投资集团抽调技术骨干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分公司,构建了科学的精细化质量管控体系、严密的安全生产管控网络、287个廉政风险点动态监控预防机制,将责任细化到人,进度分解到天,质量监管到岗,重点标段蹲点制、质量飞检制、每周存在问题清单督办制、月度例会制、季度通报制、年度奖罚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使工程顺利通过了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法人一级评审达标,并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一致好评。

  宁夏水务投资集团还联合项目参建方与全国一流的10余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了水源工程隧洞外水压力、水土腐蚀性、管材比选等专题研究,引进先进的“浅埋暗挖”、地质预探、小导管超前支护等新技术,使施工一路破障前行,且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安全事故。

  “早一天通水,就早一天解渴,早一天脱贫致富。”每一位工程建设者,都怀揣着这样一种情怀。建设中,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科学、合理、前瞻、人本的“特质”贯穿始终。

  2013年11月18日,经过建设者近200天的日夜奋战,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曾经引起国务院总理高度关注、多年困扰西吉县城10万居民的“喝水难”“水难喝”问题终于成为历史,该工程落地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3年;

  2016年1月28日,海原连通总管工程正式通水,滔滔黄河水翻山越岭、长途跋涉274公里,通过15级加压泵站,上跃近千米,历史性地进入水贵如油的海原县城,海原县21.85万群众逐步告别“吃水难”,喝上“放心水”。

  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自治区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成熟一片、审批一片、建设一片、受益一片”的科学人本思路使得项目沿线群众纷纷提前受益,感受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深切关怀。

  【作者手记】

  金秋的六盘山区,青山明净,幽泉涧鸣。曾经的昼夜奋战、冒死抢险,曾经的栉风沐雨、单调坚守,曾经的激情、悲伤、坚忍、欢笑……已伴随春风冬雪消逝在过往岁月中。

  但是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却镌刻在沟岔山梁,历久弥新。

  李昌盛,宁夏水务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工程建设现场“总指挥”,这个生长于西海固、有着军人性格的硬汉子,每当重大节点工程竣工通水,他都会抑制不住地流泪。逝者如斯,伴随着工程的开工、建设、贯通、试通水,李昌盛已步入了人生的知天命之年。5年来,他带着中药罐儿驻守在工地上,奔波于施工现场间,行程超过40万公里,几次在冰雪泥泞的崎岖山道上与死神擦肩而过。天寒地冻、过度劳累,致使他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一再复发,每一次都是拖延到“动不了”时才不得不去医院。2014年冬天,正值建设的关键期,李昌盛86岁的老母亲不慎骨折,因年事高无法手术,家里又无人照料,他就把母亲悄悄接到原州区,在工地旁租了一间房子请亲戚护理,即便如此,也很难在忙碌的间隙侍奉敬孝。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吉人,每次回老家,乡亲们唤着小名追问工程情况,都会增加我肩上的责任。”李昌盛说。

  一寸管道,万千艰辛。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沟岔山梁布满了密如蛛网的管道,汩汩水脉温润奔流,向散居在大山深处的人们送去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西海固,该珍藏了多少感人的水故事?

  2015年12月,海原总管道试通水,遭遇了历史上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最低气温陡降至零下28度。在荒无人烟的野外,近百名工程建设者穿戴着军大衣、军棉帽,沿着75公里长的管线一字排开,试水、巡查、抢险,夜以继日,近一个月里大多数时间只能在车上休息两三个小时。山风呼啸,大雪纷飞,很多人手上长满了冻疮,却丝毫不敢马虎,稍有差池就会导致送水失败。2013年冬天,西吉总管试通水的一个多月里,建设者们亦是夜不能寐,连续作战。“攻坚战”队伍里有自治区水利厅领导吴洪相、白耀华;有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方彦以及海原县、西吉县的相关领导;有自治区水利厅水务投资集团杨国、顾耀民、李昌盛……身先士卒出现在急难险重的第一线,集全区之力推进水利第一民生工程,是该项目工程如期“交卷”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他们坐在地上就睡着了,这些人真是豁出命在干。”西海固老百姓赞叹。

  泾源县六盘山镇庙湾村寂寂的沟梁上,往日艰辛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的车辆已不在,散落于隧洞旁的简易房已拆除,只见泾河水不舍昼夜、潺潺北流。

  这里曾是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的建设现场。“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旗飘扬在工地上”。这里,曾组建了该集团宁夏中南部水源工程项目党支部,工地上飘扬着鲜红的党旗,250多名建设者用“铁军精神”护卫。

  2012年冬天,项目部十几平米的简易房里,举行了一场俭朴的婚礼。项目经理于海伟与相恋数年的同事汤中群喜结良缘,已经一年多未与儿子谋面的父母从黑龙江远道而来。了却了一桩心事,老两口满心欢喜,回到家乡的次日,即为于母办理退休手续,打算待小儿子安居黑龙江后,老两口含饴弄孙享天伦。谁料短暂的相逢,却是永远的别离。途中,于海伟父母不幸遭遇车祸,父亲粉碎性骨折,母亲当场撒手人寰。工期紧,千头万绪,安葬完母亲,托付好父亲,于海伟又匆匆踏上返回项目部的归程。

  悲痛折磨得于海伟长夜难眠。但是,人们似乎察觉不到这个东北后生的苦楚:施工进度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留给同事们的总是积极向上的力量,每当遇上险情工人们不敢靠近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一年多后,于海伟的女儿出生,没有公婆的帮忙,妻子只好辞职回云南婆家养育孩子。此后的两年内,于海伟和亲人团聚的方式与他的婚礼一样独特:两次与远在东北的父亲相约于彩云之南,加起来却不到半个月。

  2013年12月26日晚八时许,是于海伟又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当一名技术员感觉异样,返身走进项目总工程师杨明住的简易房时,竟然发现自己的战友斜靠在书桌前的椅背上,心脏已停止了跳动。

  书桌上,堆积着攻克工程技术难题的论文、专业书籍和文件;电脑屏幕上,定格着“2号胭脂川隧洞施工方案总结”。

  这年年初,杨明请了短暂的婚假回家乡成婚,初夏,远在哈尔滨的妻子到项目部探亲,这对新婚夫妇相聚的日子总共不到20天。岁末年尾,人们看到平时总是最后熄灯的杨明睡得更晚了,连续数日熬夜赶写材料,准备回家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然而,31岁的杨明,这个勤勉、敬业、忠厚,总是笑语朗朗的小伙子,在生命枝头正灿烂绽放的时候,就这样悄悄走了。

  2015年5月17日,中铁隧道集团项目部承担的2号胭脂川和4号白家村隧道终于贯通。数百名男子汉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从踏上西海固的那天起,我们就领略了这个项目超乎一般工程的意义。隧道贯通的那一刻,我似乎看到杨明站在我身旁,和大家一起自豪,欢笑,流泪。”

  心香映碧波,青山驻忠魂。

  人生无价,青春无悔,青史为证!

广告,发稿等业务联系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收藏本文]
多媒体报纸:泾河源头活水来②
杭州热线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杭州热线"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杭州热线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